我的初中

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效学习
May every student study effectively

先容我说些题外话吧:小学六年级,我来到杭州育才中学投简历,刚把简历送入保安室的一刹那,保安问我和我妈:同学,期末考几分?我们是不知道的,如实回答后只是听到了“噢”的一声。之后我们到建兰中学,那个保安把我的简历放到了一个我后来想想应该无人问津的柜子。

放寒假了,冬天,我第一次看到采实(那时我还天真地认为它好大)。和很多人一样,我第一眼看到的是高高的“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效学习”,然后我走进保安室,放下了自己的简历。

下学期,我到濮家校区,“会晤”了采实的两位老师,后来知道就是陈书记(见得很少)和10班的班主任励老师。过程意外的简单,依稀记得是自我介绍和获奖内容,稍微寒暄就结束了,这为我省去了后来自主招生面试的步骤。当其它几个在担心测试她(他?)们的是校长的时候,我暗自庆幸。

游园活动,斯坦福英语印象深刻。那个斯坦福的确是真正的Stanford University,而不是后来的所谓Wespeak(国人开发,有点奇怪的软件),好像我拿了1点几,平均水平吧。后来一楼机房里灰尘蛮多的,在电脑上答题还不太习惯,出来就碰到了小学同学和另外一位或许是濮家校区的同学跟我打招呼,我记得这件小事的原因是三人中两人最后进了,一人未进。跳远我是很垃圾的,好像是60厘米(bushi)?

五六月,小学班主任拿了一个沉甸甸的信封,印着采实校门,没想到竟然格外的好看。拿到录取通知书,参加了素质考,分好了班,班主任来家访。第一次见到宋老师,我感觉她还是很和蔼的(真的)。采实惯例,寒暄,然后报成绩。似乎我英语考的特别差(而她又刚好是English老师),总分自然是大跌眼镜。

第一阶段结束时我又回了一次校,面对着我全部都不认识的同学,我去竞选了班长,这是我和他们三年生活的开始。之后就是作业,睡觉的暑假。好像还学了一个当时看起来好难,到了高中才知道蛮简单的广播体操。

19年8月31日,初中生活正式开始。初一,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我还比较“安分守己”,没想到开学考进了年级风云。后面由于语文全部乱做一气,年排“稳定”在年级60。刻骨铭心的,是期末考我语文只有87.5分,这个数字,我会记一辈子。就这样,我竟然还是年级60多名。于是我认识到采荷实验比我好的其实就是那60多人。开学后有军训,其实蛮简单的,军训嘛,很正常的活动。还有一个重大事件是采实的20周年校庆,当时好多采实校友都回来了,感叹于采实的巨大号召力。

初一自然对任何事都处于试探期,逛逛校园,发现采实好小;熟悉一下老师,数学老师有时会“他妈的”+黑板擦;下课拿评分表找老师签名,老师会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认真的副班长”(不是我,是另一个);我很喜欢黄昏的采实,站在撤硕(为什么是这儿?)的出门处,看着操场边大树的摇曳,橙色的投影,三三两两的人群。晚风很舒服。中午有时会打扫包干区,精力旺盛的我们会利用这个逃掉睡觉;采实的饭菜很难吃,常是“冰冻”的,但是我总是坚持吃完(或许吧嘿嘿)。初一背的单词还是蛮多的,宋老师还搞英语单词competition,小家听也是从开学就开始了。我当个副班长,每周统计行规分数,现在想想是一段难得的时光啊。总之还是比较规矩。

寒假过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一切”,开学延迟到四五月,我们的老师就录好网课视频,每天打包发给我们。一开始觉得放假真爽啊,结果过了大概半个月,有时会突然想一想刚熟悉不久的老师和同学。说实话,我的网课除了音乐课这种“摸鱼”以外,其它“竟然”还一直跟着。这几个月的休整我自认为也是我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改变最大的一段时间。经过了第一次的期末考试,我意识到自己小学时候基本上的“绝对领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自己觉得我还是一个自尊心比较强的人吧。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了足足2个月。其实我想的思路和我高中张老师的思路有所谓的“异曲同工之妙”,就是稍微减少学习“知识”这门课,转而学习“考试”这门课。语文我只知道字要写的好看,就开始尽量认真写字;数学粗心,每写下一个“东西”就确保自己写的是对的(其实就是变相的检查);英语背一些单词;科学和数学一样,逼自己正确。就靠这样的“土办法”,我竟然在开学考考到了年级第一。恍然大悟中,我知道在我前面的那60个人也许也在摸鱼(嘿嘿)。当然,这2个月我也有很多所谓的“挫折”:数学开始进入平面几何,别人在网课期间考试分数很高、而我分数很低,结果甚至到了班主任打电话问我学习情况的地步。我开始做错题整理,把自己错的题重新做、一遍遍做;我们体育组其中一个老师“亲自上阵”,学了一个奇奇怪怪的操;家里我爸买了个烤箱,开始van烘培(虽然后来没用)。总之是我的一些小学的残留开始彻底洗刷的阶段吧。开学后又有一节语文课对我影响特别大。虽然我初一的语文老师一般般吧,不太批作业。那节课她讲古文,她自己使用手法+内容+主题的思路讲了一遍后,让我回答问题,讲另外一篇古文。我只能依葫芦画瓢地讲了一遍,没想到她“大力”表扬了我。小孩子都需要激励嘛,我至此彻底“顿悟”了语文的“考试方法”,答题是有套路的,甚至到高中我仍然在继续沿用。然后就是心态,我考差了,爸妈不会骂我,所以我也就“看开了”,心态好,自然就有一些优势。

之后说实话(不是凡尔赛),初中的考试我一般不会很慌,开学后的日子很快过去,烈日过去就是初二了,又是给我的思想行动方面带来很大改变的一年。一开始,换了几个老师:语文拍了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师高老师;科学则是二中毕业的郑老师(还是校友嘿嘿),对我们班syn同学有很大的影响,可能是直接导致他走了化竞这条路;数学老师后来换成胡老师,不过和原来的陈老师还是藕断丝连的(毕竟他初三又回来了);体育项老师极其“闷骚”。随着学习压力逐渐减小,我脑子似乎逐渐开始“成熟”了。我在采实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是《追风筝的人》,讶异于图书馆里竟然有那么多藏书(虽然和高中比小巫见大巫,但是我还是好想念),当时借的原因是好像很炫酷,显得自己很有文化(装B)。后来就去借了对我影响极大的《乔布斯传》,开始追求简洁、整洁、佛系的风格,其中的”Simplicity is the utimate sophistication(大道至简)”成为了我直到现在的座右铭。问同学借来《明朝那些事儿》,甚至在午自修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感叹于朱元璋作为农民打下江山、外击匈奴的雄才大略;朱棣夺下王位,永乐盛世的辉煌;为之后的一些庸帝感到悲哀;思考王阳明的心学;到大明灭亡的时候,有些惋惜。后来想了想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研究明朝,大概也就是因为他是农民,真实诠释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吧。后来突然喜欢打篮球了(虽然不会打),于是跟着hc他们一起打,期中考试前又被班主任骂了一顿(不过已经习惯了嘿嘿)。还有大概是初二初三的时候我知道了“魔法上网”,认识世界的方式又提升了一大步。

初二高老师极其负责,我每天过关背的死去活来的,《桃花源记》也是“一生之敌”。其实学习上没什么好回忆的,因为初二我就基本上“沿袭”初一下的方法了,实践证明,这个方法还蛮好的。初二到初三的暑假,我参加了科技论文比赛,这个决定后来证明是正确的,靠这个,我顺利挤进了二中的5个分配生名额。

初三开始前,学校给我们安排了最“高级”的老师(物理老师教了一周就去生孩子了呵呵),事实证明这些老师确实牛。初三的重头戏是学习,但是娱乐也有。我们班班长很喜欢周杰伦的《花海》。我确实有几首周杰伦的经典歌曲,但是对于冷门的一些还没有涉猎,直到有一次听了一些专辑里的其它歌曲,才感觉深陷其中。印象很深的是中考前一个月,那个时候我已经分配了没什么压力,但是发了烧,睡在家的时候外面传来了《回到过去》;我在中考前还特别喜欢《半岛铁盒》,周末晚上经常单曲循环。于是八度空间这张专就成了我中考时的美好回忆,我至今还想念那段时光,那段无忧无虑的、轻松的时光。一次回老家的时候耳机传来《轨迹》的旋律,我当时就想这首歌怎么这么好听,当时就单曲循环,现在也成了我最喜欢的单曲。

初三的书特别多,我觉得自己“很明智”地带了书箱。其实我觉得采实的作业一直不多,有时候碰到数学难题可能会多一点,所以初三参加了两个月晚自习就走了。初三下,一个仅次于中考的大考是二模,我考的一般般吧(只有17,可能摸鱼太多了),但是还是“荣幸”地拿到了分配,后面的路就很轻松了。(中考最后一次模拟我快到年级100了哈哈)

中考那天,我感觉还是和其他哪天都一样。我们在新城实验考试,可惜现在它已经不属于采实集团了。新城很大,很漂亮,双层操场也很炫酷,但是我们忙着中考不太有时间欣赏。很怀念的是下午去考试,我妈拍了一张在午后灿烂阳光下,我走进考场的画面,那个时候的新城真的好漂亮,有一种金光闪闪的感觉,也是中考后难能可贵的回忆吧。

中考还行,毕竟我很喜欢“中庸”的感觉。毕业典礼很精彩,把采实不是很大的舞台发挥到了极致。毕业照以采实的各处取景,给我留下了(感伤?)的回忆,我有时候会拿出来翻一翻。最后见面,应该是回校拿毕业照,没有见到所有同学,草草寒暄就离去了,不知何时能再见。

也许在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当中,采实算是最小的了。但是在这么小的校园里,我度过了相信是人生中最快乐、最充实的三年。在采东路99号的日子里,每天往返于家和学校的两点一线,但是每天都是新的、充满活力的。采实的老师给我一种感觉,就是他/她们普普通通,就像平凡人(虽然可能和他们收入不一样,但那是题外话了),这种普通、可以亲近的感觉,我不论在小学还是高中都没有再次体验到。即使现在在二中,我也能时常看见一两个穿着采实校服外套的同学(虽然大部分都是新城的),我平时出门也会穿采实的校服,因为我觉得“采荷实验”这个名字,已经深深烙在我身上了。

在校的时候,总会听到许许多多的老师、领导重复着同一句话:今天,你们以采实为荣;明天,采实以你们为荣。在校时,我觉得它又是一句“心灵鸡汤”,现在,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我在文中多次提到了采实/新城的黄昏/下午,我觉得,那个时候的采实,包含了我对初中生活的所有幻想和憧憬。微风、阳光、操场上的奔跑、树荫下的残影、教室里的书本,这就像是电视剧里拍摄的不真实的初中生活,但是在采实,它是真实的。我怀念采实的人们、采实的环境、和它楼梯上的“采荷实验学校 2003”。我觉得,我在采实的这三年,学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心理、思想和为人处世的观念。如果你的初中不是采实,你一定难以理解。但是,我对初中的感情,确实不是小学、高中甚至未来的大学能比的。最后,我觉得千言万语可能也表达不了我的感情,我要说的很简单:我爱采实。

2022年9月24日